首页古代天工造物:盐韵情章节

第14章:万事开头难

推荐阅读: 邪恶力量黄金召唤师我是剑仙仙逆惊悚练习生混在洪武当咸鱼国民法医机武风暴红楼之挽天倾铁血残明

经过数天的准备,前期的凿井工具基本备齐。

在铁椎、铁勺、汲卤筒和扇泥筒之外,还增加了竹飞梯,用以攀爬;扫镰,用以打捞掉落井中的物什;刮筒,用以刮去井身附着的泥土;以及大小木桶若干,用以放置碎石泥渣。

竹飞梯是由独竿大竹做成,设多级横档,上窄下宽,以便手攀脚登,远看似蜈蚣,后人又管它叫“蜈蚣梯”,一般长约一丈到三丈左右,但经过匠人师傅的改良后,这批竹飞梯的长度和宽度都有增加,长达五丈,底部宽达两丈。(东汉时期的计量法:一丈大约2.1米——2.3米)

扫镰乃铁制“扫帚”,刃口加钢,兼具镰刀与扫帚的双重功能,主要用以打捞掉于井中的凿井工具。

刮筒乃木制,用于清淤,如井被泥塞住,可用刮筒刮去井身附着的淤泥。

由于缺少前人的经验加以借用,刘衍建议,方可一边进行,一边改进。

几日后,那块巨石终于被山匠师傅们给铲平了,卤水仍在不停地往上冒,将那片草地浸湿,也让周围的花草枯萎。

大病初愈的刘衍带着王奎一行人来到出卤地,观察一番后,圈出了一个较大的范围,作为制盐地,架上围栏后,派出二十余名羽林右骑在围栏处看守,不允许旁人随意进出。

随后,他将匠人与羽林右骑,以及护卫兵集合到一块儿,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将他们分为三组。

一组跟山匠一块儿凿井,一组跟木匠一块儿搭建晒卤台,一组跟其他匠人一块儿搭建灶台。

“王将军,蒲县长,这样的安排合适否?”刘衍看向二人,询问道。

“下官觉得甚妥。”蒲县长躬身说道。

王奎摩挲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前期这样既可,毕竟还未开工,尚不知卤水有多深。不过,这井口的口径该凿多大才合适?”

“一般水井的口径有多大?”刘衍问道。

“两到三尺,但水井与卤井不同,卤井的口径应该要更大,才能方便工人作业。”王奎说道。

“那应该多大才合适?”刘衍凝眉道。

“据闻,李冰当初凿的那口广都盐井的口径大约有二三十丈。”蒲县长说道。

“这么大!”刘衍惊叹道。

“若是要凿那么大的口径,那圈出的范围还要再扩大才行。”王奎看了看周围,说道。

刘衍也看向周围,问道:“可否再小一些?否则都要凿到林子里去了,而且也会加重山匠师傅们的作业难度。”

“主要不能确定卤水泉眼的准确位置,若是范围太小,不易寻到泉眼。”蒲县长凝眉说道。

“而且为防止浮泥垮塌,所开井口越宽越好。打井通常要打过沙石岩层,以打到坚硬的岩层上为止。但是,不同的地层,情况又有所不同,深的有十几丈,浅的只有几丈。”王奎分析道。

王奎的话让刘衍他们陷入了沉思,感觉凿井之事似乎没有预想得简单,光是在开井口的问题上,便困难重重。

若是开得过小,易与泉眼错过;若是开得过大,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都要消耗更大。

“不若,折中一下。”一直未发话的梅泽突然说道。

“哦?梅师傅有何建议?”刘衍看向他,询问道。

“二三十丈确实难办,不若先凿个十丈的口径如何?”

“十丈...”

刘衍看向出卤水的那片浅草地,又看了看周围,掐指算了算。

“王将军觉得呢?”

随后,他看向王奎,征询他的意见。

“唔...”王奎想了想,说道:“还是宽了些,凿出来都成盐塘,而非盐井了。不若,五丈如何?”

“好!那就五丈。”刘衍点了点头。

“王爷,还有个问题。”蒲县长看向刘衍,拱手说道。

“蒲县长请讲。”

“现在人手和工具基本到位了,在正式凿井,还需进行一番仪式,方能动工。”

“仪式?”刘衍有些不解。

“回禀王爷,这凿卤井与凿水井甚似,需在开凿前,请一位算命先生,根据井主的生辰八字选择破土日期,再在开工当日,进行一番祭天的仪式。”王奎解释道。

“好!此事就由王将军与蒲县长来安排吧。”刘衍点头道。

“呼...凿井取卤可谓甚难啊!”

分配好前期的工作后,刘衍才吁出一口气来。

“咳咳...”

草地上的风有些大,吹得刘衍全身发冷,喉咙也跟着干痒起来。

“王爷,您大病初愈,还是赶紧回宅邸歇息吧,这边已暂无事情,待到仪式时间确定后,我再通知您。”看了一眼刘衍苍白的面色,王奎劝道。

“咳咳..那就麻烦王将军与诸位了。”

与众人道别后,刘衍便在一名护卫兵的护送下,朝宅邸走去。

此时的富顺县,已进入寒冬时期,虽不及京都洛阳那般阴冷,但干燥的冷空气还是让风寒初愈的刘衍颇感不适,出门前,阿福在他的襜褕外面加了一件貂皮大氅,又给他准备了一个手炉,可在风口处站立多时后,刘衍的面颊以及套于靴中的双足已然冰凉。

他加快了步伐,想早点赶回宅邸,泡个热水浴。

可当他穿过密林,来到那座石桥前面时,忽又改了计划。

“咳!你先回去吧,我去见个朋友。”刘衍对侧后方的护卫兵说道。

“是!王爷。”

护卫兵躬身行礼后,便独自离去。

随后,刘衍跨过那座石桥,找到梅家,并敲响了梅家的大门。

“咚咚!”

“来啦!”

梅珍的声音从屋内传出,依旧银铃悦耳,不禁让刘衍微微扬唇,心情也由烦闷变得舒畅。

“咦...轩之哥哥。”梅珍略微惊讶。

“怎么?不欢迎?”刘衍笑道。

“没有没有!你不是跟爹爹他们去出卤地了吗?”

梅珍打开门,急忙将刘衍迎了进来。

“我刚从那里过来,小雨呢?”

刘衍向屋内望去,感觉小屋虽逼仄,却能挡住寒风,给人暖意。

“出去野了,说是要练习射箭,他这人啊,是关不住的,再冷也要往外跑。轩之哥哥,你来这边,快过来烤烤火。”

梅珍将刘衍拉到火盆前,又给他端来一张矮凳,用衣袖擦拭一番后,才让他坐下。

“他不怕又把弓给脱手而出,砸到别人吗?”刘衍笑问道。

“嘻嘻!管他的,别人是吃一堑长一智,他呀,要吃三四五堑,才会长记性呢!”梅珍嗤笑道,并给刘衍倒了杯烤茶。

“谢谢..咳咳咳...这几日怎没见你来看我?”

喝了一口热茶后,刘衍才稍感舒适。

“我最近有些忙,轩之哥哥的风寒可痊愈?”

梅珍看向刘衍,才发觉他的面色仍旧惨白,即便在火光的映照下,也看不出半分红晕。

“基本痊愈了,只是在那边吹了会儿冷风,有些不适..咳咳咳!”

“那别喝茶了,我给你煮姜汤。”

梅珍起身,拿过刘衍的茶杯,转身朝东厨走去。

“不用!咳咳咳,喝茶便可。”刘衍急忙说道。

“不行!这次必须喝姜汤。”梅珍的口吻不用质疑。

刘衍无奈地笑笑,摇头自语道:“我是来看你的,又不是来喝姜汤的。”

“姜汤煮上了,一会便好。”

梅珍从东厨出来后,坐到矮凳上,拿过身旁的竹编针线筐,继续穿针引线。

“阿珍在作甚?”刘衍好奇道。

“在..在做针线活,这不是天冷了吗,想给爹爹和阿弟各缝制一双皮革靴,以及皮尉(“尉”是汉代人对手套的称呼),可是..可是做了几天,发现自己实在太笨,只会缝制足衣。”梅珍红着脸,吞吐道。

“是这个吗?”

刘衍伸手,从针线筐里拎出一只由革缝制而成的足衣。

“嗯,这是给爹爹缝制的,针脚很粗陋,让轩之哥哥见笑了。”梅珍低着头,有些害羞。

刘衍将那只足衣拿在手上细细端详,发现正如梅珍所说,针脚处歪歪扭扭,前后不均,好似爬行的蜈蚣。

他抿唇笑了笑,心觉,小丫头果然不善女红。

刘衍虽不懂女红之事,但身边的刘嬷嬷和阿雪曾给自己缝制过不少足衣和手帕,有时连里衣也是由她俩包办的。

摸着那粗陋的针脚,刘衍竟鬼使神差地问道:“可以给我也缝一双吗?”

“啊?”梅珍抬头,有些惊讶。

“可..可阿珍缝制的足衣实在难看,配不上轩之哥哥的玉足。”

“你怎知配不上我的脚?莫非,是你不想为我缝制?”刘衍挑眉。

“不是不是!若是轩之哥哥不嫌弃,待我将爹爹与阿弟的足衣缝制好后,便给轩之哥哥也缝制一双。”

“好!”

刘衍的双眸弯了弯,泄满笑意。

“姜汤煮好了。”

梅珍放下手里的针线,朝东厨走去。

“又是姜汤,你能忘了这事儿,专心缝制足衣吗?”刘衍苦恼地揉了揉眉心。

“嘻嘻!不能。”

梅珍笑着从东厨端出一碗姜汤,递到刘衍面前。

刘衍皱了皱眉,不情不愿地接过碗,“有饴糖吗?”

“没有,但是有冬枣,是我在林子里采摘的,可甜啦!”

说着,梅珍从怀里掏出两颗枣红色的冬枣。

“好吃吗?”

刘衍伸手,想接过红枣,却被梅珍侧身躲开,“先喝姜汤。”

刘衍无奈地笑了笑,拿着碗,将姜汤一口饮尽。

“轩之哥哥真像小孩儿。”

看着刘衍苦着脸喝完姜汤的模样,梅珍不禁泛起了宠溺的笑容......

相关小说:黑子的篮球:我居然不是老大?从雷欧开始无限妄想夜芒·魔境通行斩华天工造物:蜀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