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玄幻吃货修真记章节

第五十七章 鸡的故事汇

推荐阅读: 暗黑系暖婚将进酒我在足坛疯狂刷钱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我的细胞监狱夫人每天都在线打脸宦妃还朝系统逼我做皇帝首领宰今天也想被咒术师祓除我投篮实在太准了

有了大小姐的吩咐,办事效率就是快,饭还没吃完,盐就送过来了。原来百媚家的店隔壁便是京城做正宗的盐焗鸡店。

从老伊那拿了三黄鸡,一行人便打道回府,剩下那半坛子酒说好了三天后再来喝。

我粗略的算了算,喝掉的的那半坛子,少说也得有个四五斤,四个女人加起来喝了不到一斤,张不二看着虎了吧唧的,酒量却不随他的长相,半斤下来就有些迷糊了。反观老伊,虽说上了点儿年纪,一斤下肚跟没事人似的。这么一算,剩下的两斤左右全被我一个人喝了。

这不科学啊!就肯定是好酒,可就算是好酒,也不可能这两斤酒下肚跟没喝似的啊。难道是肝被强化了?

想来想去,就剩下这一个可能,也就是说,这回的经历终究是福不是祸,这要是等到“蛋壳”开裂,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惊喜。

由于张不二跟景静静已经饮恨出局,所以我们把这场比赛的焦点统统放在了小狐狸一个人的身上。

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如今只剩下了八位选手。虽然规则中有些侥幸的成分,但是能走到这一步的,基本上都是高手了。

八个人,以鸡为题,本以为很难再有人选一样的做法来做,可谁知小狐狸还是跟他们中的两位撞到了一起。菜虽是一样的菜,可是做法而上,三个人却略有不同。

小狐狸用的是最传统的方式盐焗,而另外两位,一个用水焗,一个是汽焗。

先说说这水焗,根据那位选手的解说,它的诞生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在解放前的四十年代,有一位来自东江的兴宁县人,在广州中山四鹿城隍庙附近开了一间名叫宁昌的小饭店,专门制作盐焗鸡,颇受欢迎。

有一次,当地的警察局长跟他们预订了一只盐焗鸡,说是晚上吃,可是左等右等,他却迟迟不来。一直等到了晚上十点,这位老板为了不赔本,便把做好的盐焗鸡卖给了另一顾客。正要收市的时候,那个警察局长却又来了。

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那是根本来不及的。可是如果这警察头儿要是吃不到,他肯定会闹起来,可能一件小事便成了大事。

于是后厨的师傅们纷纷出招,最后想出了一种快捷的新做法,就是把光鸡放在热汤里浸熟后,揭皮拆骨剥肉,再用香油、盐等调料凉拌,再砌成鸡形上盘,好歹应付了过去,这便是“水焗法”。

这种做法虽香味儿上稍逊于传统盐焗法,但肉滑皮爽略胜盐焗。

小狐狸一看人家讲了个故事,自己也不甘落后,便把前几天从书上看来的这盐焗鸡的来历也说了一遍,这里面也是个小故事。

传说在好几百年前,一位长乐商人从外地买了一只鸡,准备带回家中过春节。

他为什么要大老远的带只鸡回家呢?他的家乡难道就没有鸡吗?鸡肯定是有的,可是他带的这只鸡可不是一般的鸡,乃是当时比较少见的三黄鸡。

三黄鸡再在当时来说算是特产,一般别的地方没少见,他的家乡更是没有,所以他才大老远的不辞辛苦的带回这么一只鸡来。

但是他的家乡离这里路途遥远,活鸡是不易携带的,于是他便将鸡宰净,用盐包封在包袱里。

可是有一天在半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身上的干粮都吃完了,实在是找不到吃的,只好学着叫化子的办法,把鸡用荷叶包住,再糊上泥巴放进火堆中煨熟来吃,出乎意料,这样弄出来的鸡肉味道却非常的好!后来他又把这种做法改进,便成了现在的盐焗鸡。

三个做盐焗鸡的,两人都讲了个故事,评审们都看向第三个人,结果那家伙就冒出来一句:“来历不详!”

观众席上一阵大笑,如果评审可以骂街,我想一定会是一个群起而攻之的场面,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剩下的,无论是烧鸡、扒鸡、黄焖鸡等等,都有着自身的来历,选手们一个个讲了出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给比赛增添了不少的看点。

烧鸡以符离集的最为出名,扒鸡则要看德州,可不是德克萨斯州,就是山东德州,至于黄焖鸡,当属济南“吉玲园”。

最早的时候,济南府鲁菜名店"吉玲园"由于名厨云集,佳肴迭出而红极一时。名商富贾,达官显贵纷至沓来,与当时的"汇泉楼"聚丰德"并称省城三大名店。其招牌菜"百草黄焖鸡”更是深受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富榘的喜爱。他曾为此赏银三十块,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比不菲的收入,他还称赞说:“此鸡匠心独运,是上品之上,当为一绝。”

这几样都是我小时候就常吃的东西,好不不好,待会儿从外表上就能看出个大概。

现在小狐狸已经进入炒盐的阶段,这才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我们几个全都把目光集中过去。

盐是粗粒的海盐,只有这种盐才能经过加热后,长时间的把热量留住。炒盐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停的用铲子来回翻动,炒的太轻,热量不够,炒的太过会把盐炒黑。

作为场上唯一的女选手,小狐狸凭着单薄的身子,拿着个大铲子在那埋头苦干,动作飘逸洒脱,迎来观众席上一阵叫好,看的另外两个同样做盐焗鸡的选手一阵脸黑。

这个过程的时间并不长,小狐狸两手端起比她腰粗好几倍的大锅,举重若轻的把锅里的盐倒在瓦堡之中,将用锡纸包好的整鸡埋了进去。

这时候其他的选手才做了一半,只有一人速度比她还快,这人便是她的对手,而他的作品是“白斩鸡”。

白斩鸡跟盐焗鸡都是以肉质滑嫩而闻名于世,用的也都是三黄鸡。

白斩鸡又称三黄油鸡,是上海地区传统名菜,多作为宴席冷盘,供佐酒之用。因鸡在烹煮时不加调味,故称白斩鸡。上海白斩鸡始于清朝末年,先在酒店出现,用本地饲养的浦东三黄鸡制成,将做好的鸡悬挂在熟食橱窗里,根据顾客需要,随点随斩。后来,上海各饭店也普遍供应,不仅用料更加考究,而且还用熬熟的虾子酱油,随白斩鸡一起上桌,供顾客蘸食,其味更为鲜美。

后来白斩鸡闻名全国,则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当时有个绰号名叫“小绍兴”。顾名思义,他是绍兴人,十来岁从绍兴来到上海,辛辛苦苦从卖鸡杂儿干到开鸡粥铺,但是仍躲不过当时的大环境,经常有一些地痞流氓和警察到小绍兴来敲诈勒索,除了白吃白喝外,还要顺手牵羊。

一天,两个警察在小绍兴吃饱喝足后,又要拿鸡。小绍兴无奈,只好依从。但从锅里取鸡时,不小心把鸡掉在了地上。

小绍兴见边上刚好放着一桶井水,就顺手将鸡拣起来在井水里洗了一下,心想让吃白食的警察局长吃了拉肚子才好呢。不料事后警察吃过了说这只鸡特别好吃,还想再吃。小绍兴感到十分意外,细细一想,觉得大概与井水洗过有关。

后来他如法炮制,果然鸡皮又脆又嫩。从此,他烧好的鸡都放入井水浸泡片刻,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小绍兴的白斩鸡以皮脆肉嫩而名声大噪。接着他又在火候、调料等方面下了一些工夫,使小绍兴白斩鸡更加鲜美,吸引了大批顾客。加上当时一些著名演员,如周信芳、王少楼、盖叫天等人在附近戏院演完戏后,也经常来小绍兴吃夜宵,小绍兴的名气就这样大了起来。

我不禁感慨,我师父当年入世修行的时候,正是那个世道。俗话说,功夫再好,一枪撂倒,估计我师父当时也没少吃了亏。

她们俩此时一个热焗,一个冰镇,倒是在时间上都了个旗鼓相当,几乎是同时上盘儿,而此时其他选手才进行了三分之二。

黄焖鸡还好说,食材下锅之后,两手一插,等着火候到了,就可以出锅了。而他的对手却刚把材料下到锅里,正在那里不停的翻炒,而他之前光在那擀面了,不用说,正宗的新疆大盘鸡的做法。

烧鸡跟扒鸡名岁不一样,但从根本上讲,其实就是一回事,都是先炸后煮,只不过扒鸡在制作的细节上跟烧鸡稍有不同。他们俩的对手无一例外的都是盐焗鸡。

这两人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用时很长的做法。不论是烧鸡还是扒鸡,没有三五个小时是做不好的。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在煮的时候都选用了高压锅,只是高压锅煮出来的东西,究竟能不能达到它应有的味道,说实话,我并不看好。

果然,鸡一出锅,我便发现,外皮已经被滚汤打烂了,至少在形上已经失了分,看的评审们也直呼可惜。

黄焖鸡跟大盘鸡可谓是各有特色,为黄焖鸡凭着“韩主席”的底蕴,最终拿下一城。

最先做好的,却最后评审,小狐狸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未完待续)

相关小说:总裁的带球老婆不好当名门正妻无上战皇旧爱楠擒金钱统治者你的世界大王不要美味战国盛唐金手指临风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