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次元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章节

第三十章重返中原叶落归根

推荐阅读: 暗黑系暖婚我投篮实在太准了将进酒我在足坛疯狂刷钱系统逼我做皇帝我的细胞监狱首领宰今天也想被咒术师祓除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夫人每天都在线打脸宦妃还朝

柳仲郢是个有能力的官员,梓州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大中九年(855),朝廷征调他为吏部侍郎,算起来他在梓州也已经是第五年了。

这一年李商隐四十五岁,在今人看来,还属壮年,但商隐却已相当显老,身心颇为疲惫。柳仲郢征求他的意见,是愿留在梓州呢,还是随自己回京?

“回京,当然回京!”商隐毫不犹豫地答道。

州务的交代进行得很顺利,启程北归的日子也已定下。商隐准备与柳公车仗同行,可有种种方便。其实,他的行囊简单,除几件换洗衣服,便是一些文稿。《樊南乙集》已由杨本胜誊抄一过,原稿和后来写的文章,仍照样放在一个大竹箧里,其他就没什么可收拾的。倒是与梓州友人,特别是慧义寺的诸位长老告辞,费了商隐不少时间。

柳仲郢设宴与梓州各级官员告别,昔日是上下级,今后就是官场中的朋友了。幕中同僚也连日摆酒,为柳公、也为商隐送行。一次席上,还特地邀请梓州乐营相熟的歌女来演出伴酒。张懿仙也来了,专门向商隐敬酒。这一晚,商隐喝醉了。

次日早晨,商隐在官舍自己的屋里醒来,昨晚的情景犹如梦中。他让小厮泡来一杯茶,喝了几口,清理了一下思绪,便写了一首诗:

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

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

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多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唯有衣香染未销。

此诗题为《梓州罢吟寄同舍》,是商隐留赠幕中同僚的。其中有五年生活的概括,有宴会细节的描述,也有亲切善意的调笑,最后表达了告别和对梓州幕府的怀恋之意。

快到年底了,李商隐最后一次到慧义寺,看望众僧,看望他开辟的藏经石室,把手抄的《妙法莲华经》又拿出读了几页。大中十年(856)刚过元旦,柳仲郢急着赴京上任,商隐也就随柳仲郢的车马队伍离开了梓州。

五年前,李商隐刚刚丧妻,独自艰辛地来到梓州,此次回程条件好了许多,沿途有官员接待,有官驿可住,而且有时间有人陪同顺路参观游览一些幽僻的景点。一路上当然少不得作诗,柳仲郢和他兴致都好,两人时有唱和。不过这些诗随写随丢,多未留存。只有一首《重过圣女祠》,写得实在太美,而且含义深刻,超过了商隐以前写的那两首同题诗作,被保存下来,并且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圣女祠位于大散关与陈仓之间的秦冈山上,由南向北走,行至圣女祠的时候,距长安就不远了。下得山来,折向正西,前面就是号称京师西郊的凤翔府,就是当年李商隐进村夜访老农,写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的地方了。

心中想着五年不见的长安,眼前是经过不止一次的圣女祠。李商隐的《重过圣女祠》诗是这样的: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不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李商隐对石壁上的圣女像说:您所居的神祠,白石岩扉上长满了青苔,门前人迹稀少。我前次护送令狐楚灵柩路过这里(开成二年,87),拜见了您的容颜神态,一转眼都快二十年了,您竟然还立在这儿。您从上清天界沦谪人间,时间也太长了啊!

春天,梦幻一般的细雨,无声地飘洒在祠堂的屋瓦上。这梦一般的细雨里,是不是有您的哀怨?您的叹息?那春天轻灵的风,是不是也感受到您的忧郁和悲伤,要不,它怎么连祠堂前的旗幡也吹拂不起来呢?

圣女,您太悲苦。但您看,曾是您同伴的萼绿华和杜兰香,她们活得多自在,多滋润!她们是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呀!

当年我经过您这里前往长安,也曾渴望到朝廷,通仙籍,向天阶,求取人间功名,就像您寻问灵芝仙草一样。可现在怎样?我们是同命同病啊!

李商隐忘情地对圣女说着话。他觉得圣女就是另一个自己,甚至是世上一切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士子文人的象征。他对圣女说话,也就是对自己的心在说。自己的遭际,圣女的命运,和所有怀才不遇的朋友,刘、温庭筠、卢献卿们的经历和结局,一时间统统叠合起来了。是啊,我们大家不都是“上清沦谪”而且“得归迟”吗?不都是理想如梦,壮志如烟,停滞偃蹇,困厄无路吗?而且不是已有人赴了黄泉地府吗?我们这些人的悲苦不都是春雨般缠绵不休,春风般无力轻扬吗?

大中十年(856)春,回到了长安,头几天商隐是很兴奋的。他拜望了连襟韩瞻的家,送上不少由巴蜀带回的土物,看到衮师和他的姐妹健康成长,对韩家说了许多由衷感谢的话。

他登门拜候令狐绹,做了宰相的令狐绹很忙,等了很久才接见了他,寒暄一番,即便送客,商隐也并无怨言。他还拜会了几位朋友,独孤云、李定言、郑茂休、曹确等,他们都在朝为官,可以了解朝中的一些情况。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路过昭国坊。那里李十将军家的南园留有难忘的记忆。因为与李家的姻亲关系,新婚时,商隐曾和妻子在那里小住。这次路过,他忍不住叩门拜访,并在主人招待下重游南园。景色依然,物是人非,自是感慨万千。归来作诗两首,不是纪游,纯是怀旧:

潘岳无妻客为愁,新人来坐旧妆楼。

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

长亭岁尽雪如波,此去秦关路几多?

惟有梦中相近分,卧来无睡欲如何!①

满脑都是妻子的音容笑貌,不知不觉就把她的芳名写进了诗中。雪娘啊雪娘,你可知道我独来独往、独栖独宿的苦!你可知道我是多么想念你吗?!

有好几天工夫,商隐独自一人在长安的皇城脚下,在兴庆宫、曲江池周围,在大街小巷、东市西市转悠溜达。看着那些巍峨高耸的城门阙楼,看着那些笔直挺立的金吾卫兵,看着街上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看着东西两市商铺店邸里琳琅满目的货物,他的心里翻腾着复杂的感情。

仿佛觉得踏实。他在心底里呼喊:回来了,我又回来了。我离不开长安呀,我的青春,我的爱,我的魂魄,是跟长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长安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部分。可是我离开得太久了,长安,你知道我曾多少次梦见你啊。现在,我终于又徜徉在你的怀抱里了!

李商隐进了一家酒肆,在一处僻静却可饱览市景的位置上坐下。店小二的热情招呼,使他感到温暖。他要了一壶酒,一碟小菜,又要了一份羊肉泡馍。隔壁房间飘来热烈佻的音乐,是来自丝绸之路那头的舞蹈节奏。啊,另一边的歌声也美得很,是柔曼的《杨柳枝》,还是高亢的《菩萨蛮》?李商隐静静地听着,心中却陡地生起一丝凉意:这样的热闹繁华,这样的轻歌曼舞,能够长久吗?朝廷如此昏暗,官府如此腐败,宵小在位,狐鼠横行,端的如李太白所言,“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而今比天宝之年只怕还更厉害百倍!

自己又能为大唐做些什么呢?“欲回天地”?力挽狂澜?恐怕难了。但至少可以做一个清官廉吏,和那些贪官污吏、虐民弊政对抗一番!四十五岁,我还不算老啊。

这次他还真有点信心。柳仲郢出任吏部侍郎,他会为自己做出合适安排的。毕竟有五年良好的宾主关系,自己的才能和心愿,他也是了解的。而且,荐用和聘任官员,也正是他的职责所在。

柳仲郢确实很想帮李商隐一把。他懂得,在这个人情社会里,要想做官,须得朝中有人。现在自己有了一点儿权,是该帮帮李商隐这样的才子兼清高老实之人呀。相信他干什么都能干好的。这样的人才,被压抑得太多、也太久了。

可惜柳仲郢刚刚上任,还没来得及为李商隐做什么,就被改派了新职: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这对柳仲郢本人来说,是得到了更大的重任。可对李商隐却是不利的。好在这一次,柳仲郢吸取教训,很快奏请以李商隐为他管辖下的盐铁推官。

盐铁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故自汉代以来就由国家专管以牟利。唐朝亦然。盐铁院是个帮国家敛财的机构,唐中叶后,每年仅江南盐铁的收入,就抵得上几百个州府的赋税,那是多大的一笔财富!那时国家所设盐场和监管机构有数十百处,盐铁转运使坐镇扬州,手下需要多少各级官员,安排一个李商隐还不好办?反正这些都归盐铁转运使统管。

虽然盐铁推官近于俗吏,不是理想的官职,但到底是柳仲郢一片好意,何况自己也需要官俸养家,李商隐接受了这一安排,并诚恳向柳公致谢。

现在的李商隐诗集中留有若干首与江南有关的诗篇,比如咏叹南朝齐梁陈诸朝和隋朝的短命速亡,诗中都写到江南风光景物,有研究者认为,大抵应是商隐赴江南某地的盐铁院任推官时所作。也有人认为,商隐从梓州回来,身体已很坏,不允许他再作江东之游了。那些有关南朝的咏史诗,不一定非得亲临其地才能写,不能因这些诗的存在而断言李商隐就一定到过江东。

这里,再一次暴露出仅据诗篇来考订作者行踪旅迹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说实在的,诗人作诗,情绪的影响极大,偶然性也就极大,诗的表达又往往隐喻夸饰真真假假,诗中固然不能不留有作者行踪思绪的蛛丝马迹,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诗就更不如无诗。研究诗人,既无法排除对诗作的考证,以此印证行踪,也需要介绍佳篇以鉴赏品评。然而解诗说诗,除诗题、诗中留有确凿根据者外,总应多留余地为好。特别应该声明,这解说之中,是掺杂了解说者许多主观理解在内的,可别全算到诗人头上。

本书叙述李商隐生平,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引用并解说了不少李商隐的诗篇——李商隐是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既是心灵的展示,又是生活的印痕,宝贵的史料,当然需要重点介绍,想来,这也是本书读者期待的所在——在此特略占篇幅作个告白:笔者的考订解说努力尊重历史,尊重诗人,但无论怎样努力,无论是借鉴前人成说,还是自持见解,都未必能完全符合李商隐的原意和真实情况,书里表达出来的仅仅是一种理解,一种看法。读者诸君有权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自己的想象,或认同,或修正,或反对而另行解说。这样笔者庶几比较心安。

其实,李商隐以南朝为题材的咏史诗,无论写于何时何地,都是值得重视的。它们既表达了一种人本的历史观,也透露了一种现实的忧患意识,而艺术上也很精致,风格冷隽而幽默。比如咏叹南齐东昏侯又捎带讽刺梁朝的《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纯叙历史故事,毫不议论抒情,而批评、惋惜、讥嘲、警示,色色皆有,内涵十分丰富,极耐咀嚼玩味。清人冯班强调本诗“咏史俱妙在不议论”,沈德潜更拿它与《贾生》诗比较:“此篇不著议论,‘可怜夜半虚前席’竟著议论,异体而各极其致。”①都准确指出了本诗的艺术特色。又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把南朝各代匆忙更迭,皆因人患(统治者荒淫无道)而与地势是否险要全然无关的道理,揭示得一针见血,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巨大的宏观概括能力!

再看一首入选多个唐诗选本(包括启蒙读本《唐诗三百首》)的七律名作《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此诗讽刺隋炀帝杨广,也是纯用叙事。除第一句外,每一句都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寄寓感情倾向,尽情挖苦讽刺,无情鞭挞。“欲取芜城作帝家”,看似平平道来,其实颇含讽意。杨广不想待在首都大兴城,简直是把销金窟温柔乡扬州当成了家——然而,他的愿望达成了吗?没几年工夫,天下大乱,芜城(即扬州)的帝家毁了,杨广的命也丧了。三四两句说:倘若不是皇帝的玉玺归了李渊,唐灭亡了隋,杨广一定还要继续大挖运河,把他的锦帆驶向天涯哩——当然,他的奢望不可能实现——五六句接写开挖大运河的后果:那巨大工程害得连萤火虫都灭了种(更别说百姓的苦难有多深重了),只剩下两岸垂杨上盘旋着归巢的乌鸦——若真的再挖下去,那祸害还了得!

最妙的是结尾,利用一个传说故事:当年隋灭陈,身为晋王的杨广率兵渡江,攻进建康,眼看陈后主(名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一起从井里被活捉上来,以胜利者的姿态狠狠训斥了这个亡国昏君。但后来,杨广的**远超陈后主。他沉湎于扬州(江都),一次竟梦到了陈叔宝,见张丽华在旁,还让她表演了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舞毕,叔宝问杨广:“龙舟之游快活吧?原以为你会是个尧舜之君,没想到你贪图逸乐比我还厉害,亡国比我还快。那当初你骂我何必那么凶呀!”杨广被讽刺得说不出话来。李商隐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略作推衍,皮里阳秋地说:杨广啊,假如你死后在地下再次遇到陈叔宝,你还好意思让张丽华舞《玉树后庭花》吗——她准会更尖刻地挖苦你,你岂不要羞死!

上面举出的几首咏史诗,很是精彩,作者的创作契机既可能是因为身临南朝故地而有感,也可能并非如此。

咏史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的时代颇为宽广,上至神话时代的西王母周穆王,中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到中晚唐宪、穆、敬、文、武诸宗,而与当代现实相接。这几首是否一定写于江南,关系不是很大。

事实上,李商隐即使曾到江南的盐院供职,时间也不长,因为他身体确实不好,大概不久就请假返京,又不多久,就回到家乡郑州荥阳。

商隐的想法是叶落归根,但在彻底回乡之前,一定要先回长安一趟。还有多少未了的事务,多少未了的情缘啊。

李商隐有一种预感:以后再到长安的机会不多了。以前多次离开,心中想的只是暂别,这次也许是要向长安行最后的告别礼了。

他要安顿孩子们,他要收拾樊南的家,他还想把想走的地方都走一走。

据一条记载,他后来曾在长安的永崇里居住,那该是在清理和结束了樊南的家之后。他选择永崇里,可能那里与靖善坊比邻有关。靖善坊在永崇里西面,仅隔一个街坊,著名的大兴善寺占了一坊之地,商隐熟识而崇敬的知玄和尚当时就在那里。

商隐早就结识知玄法师了,曾多次求他收留自己为弟子。知玄深知商隐脾性,认为商隐尘缘未尽,也不可能尽,所以总是婉言劝解,不肯收他做弟子。他劝商隐说,只要心诚,在家修行也能成正果。商隐无奈,只得在家念佛,而经常到大兴善寺听讲,并坚持对知玄执弟子礼。知玄深知商隐的才学是当今翘楚,对他自是另眼看待,并把他视为最佳谈伴,佛经儒书,诗文书画,是他们说不尽的话题。

也真有这样的奇事。商隐身体不好,眼睛最坏,这与他读书太勤而照明条件较差、又不懂用眼卫生有关——许多唐人,像白居易、韩愈、张籍,都在诗文中说到自己的眼睛不好,杜牧弟弟杜的眼疾还挺重,笔记小说里也常有西方僧人用金刚为人治疗眼疾的故事——而李商隐的眼病,据说竟被知玄治好。

事情是这样的:商隐回长安以后,只觉两眼日益昏花,似乎眼前成天有无数蠛蠓飞舞,不用说看书写字,就是看周围物事,都模糊不清,恐怕离瞎掉不远,心里十分焦急。他多么想在回乡之前把眼睛治一治啊。可是,又有什么好办法呢?只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希望佛祖慈悲,奇迹发生。消息传到知玄法师那里,法师派人给他送去《天眼偈》三章,要商隐虔心念诵。谁知只一遍念过,眼疾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未免太神奇了。这故事记载在佛徒所写的《高僧传》里,很可能是为自神其教而制造的传奇新闻。不过,商隐的眼睛的确终于没有瞎掉,也是真的。究竟是不是知玄法师的偈语起了作用?我们就把它当个传奇故事姑妄听之吧。

商隐在长安忙着种种琐事,他没个帮手,一切全得靠自己。

大中十一年(857)暮秋的一天,天气不错,但连日繁忙却让他心绪烦闷,什么事也不想做。干脆丢下手头杂务,闷头睡了半天,醒来已是下午,决定出去散散心。出了里门,并无方向,信步朝南走去。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到曲江走走。曲江池位于长安东南,大片的水面在长安很难得,是商隐、也是长安士民爱去的地方。商隐在曲江水边盘桓,眼看本来开得很旺盛的荷花,已然衰败零落,不免联想起自己的身世和现状,颇为伤感。再往南,就是地势高敞的乐游原了。商隐意犹未尽,索性雇了辆驴车,登上了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李商隐三首《乐游原》诗的最后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写的便是此日的情景。总共二十个字,两句记事,两句写登原所见,叙事可谓简单,内涵的感情却极为深厚复杂。一千多年来,不知多少人读它欣赏它,试图解说它,它的意蕴却仍未被穷尽。

“夕阳无限好”,景色壮丽,倾心赞美,音调高亢。就在调子升至最高值的时候,突然一声叹息,声调陡然变成下行。

“只是近黄昏”,一句语不惊人的大实话,可人们坚信它绝不像字面那么简单。然而喻指的是什么?是诗人的生命?理想?志向?能力?欲望?还是隐喻了时代的盛衰、政治的良窳、社稷的安危或王朝的存亡?可能都不是,也可能都是,我们既讲不清楚,更不敢断言,也许就连李商隐本人都难以澄清吧。

本来李商隐想早些回郑州的,但孩子们渴望在长安过年。爸爸要带我们回乡下了,以后还有机会再来京城吗?

商隐不忍心违拗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这样,他们直到过完大中十二年(858)的上元节,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帝都长安。

长安的节日气氛是任何地方不能比拟的,上元节近似西方的狂欢节,更是非同凡响。满街的花灯,彻夜的爆竹烟花,琳琅满目的庙会地摊,各色各样的演出杂耍,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甚至西域、安南的种种宝货奇珍和小吃果品,简直把孩子们迷倒了。商隐看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真是又高兴又心酸,觉得留下来过节实在值得。

在回郑州的路上,他们在洛阳耽搁了几天。东都洛阳,也是该让孩子们见识见识的。何况那里还有崇让宅,是孩子们外祖父的家,也是他们亲娘诞生成长的地方,路过怎么能不去瞻仰拜祭一番?

崇让宅如今还住着一房没有外出当官的舅舅。舅舅和舅母很客气地接待了商隐和外甥们,妹妹不在了,但这群外甥毕竟是骨肉至亲啊。

商隐带孩子们在宅里祠堂拜祭过王茂元和雪娘的灵位,又带他们去看雪娘当初的闺房——也是他们的婚房和衮师姐姐出生的地方。孩子们觉得新鲜好玩,商隐是触景伤情,几次要落下泪来。

夜深了,孩子们都已在另屋入睡。商隐就宿在雪娘的闺房里,他要与雪娘独处一个晚上。

一更,二更,三更,夜何其长啊!正月的夜晚好冷啊。一盏孤灯,快要油尽灯枯了。商隐眼睛不好,看不清楚,但感到头顶上有个东西无声地掠过,该是蝙蝠吧?耳朵倒灵得很,几只老鼠从书桌溜上了眠床,窸窸窣窣的,他也听得明白。怎么还有琴声?而且是听熟了的曲子,是雪娘坐在她那临窗的位置上弹奏吗?①

在这曾经温馨的环境里,胸中翻腾着刻骨的思念,商隐知道,今夜无眠是肯定的了。他索性打开桌上现成的笔墨,把一首诗写在随手找到的一张纸上: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就是后来题为《正月崇让宅》的那首七律。完全是纪实——景实,事实,情实,就连自己的幻觉,当时也以为是实在的。真觉得雪娘就在面前,她的气息,她的琴声,甚至她的衣裙肌肤,仿佛就在那至今还隐约存在着的“馀香”之中,使得商隐忍不住想起南朝诗人柳恽的《起夜来》诗。那诗的末两句:“飒飒秋桂响,非君起夜来?”商隐借来表达对于雪娘出现的渴盼和幻想。此诗因为其结尾而被视为商隐的悼亡诗之一,而且是“悼亡诗最佳者,情深一往,读之增伉俪之重,潘黄门(潘岳《悼亡诗》)后绝唱也”②!

回到郑州荥阳,虽是老家,但因久无人住,房舍都要修葺整理,李商隐自又大忙一通。等到一切就绪,安顿停当,他已疲劳不堪,病倒在床好一阵子。虽然他终于挣扎着爬了起来,但从此,他就是一个病废之人了。

衮师今年十三岁,早已开蒙读书,回乡后在一个亲戚那里寄读,就像商隐当年在处士叔那里念书一样。商隐没有力气过问他的学业,只能偶尔教教他。两个女儿,大的已将及笄,尚未有人前来提亲,小的还不到十岁。倒是仰慕商隐文名,前来请他写墓志铭之类东西的人络绎不绝。此等事,商隐一律谢绝。

“封笔了,封笔了,请另寻高明吧。”他总是拱手抱歉地说。

那只收藏文稿的大竹箧,忠实地陪伴了他半生,走了多少地方。自跟他回到家乡,就一直放在商隐居室的屋角,许久没打开过。没有新的东西加进去,旧文也不想再看,总想等身体好些,有力气的时候,再来好好整理一下,就先搁那儿吧。

唯有吟诗的积习丢不了。旧作时不时会从脑际口边冒出来,新产生的感触,也会马上变成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堆积在喉头,有时是一联或一句,有时很快足成一篇。回乡以来,李商隐究竟作了多少诗,没有准数。有些吟了、哼了,但没有写下来,过后忘了,自己不当回事,自然也就没人知道。

检点现存李商隐诗集,有几首似乎应是这段时间里写的。像《归来》:

旧隐无何别,归来始更悲。

难寻白道士,不见惠禅师。

草径虫鸣急,沙渠水下迟。

却将波浪眼,清晓对红梨。

又像《早起》《细雨》和《有感》:

风露淡清晨,帘间独起人。

莺花啼又笑,毕竟是谁春?

(《早起》)

潇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

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

稍促高高燕,微疎的的萤。

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

(《细雨》)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有感》)

或是即景抒情,或是回顾感慨。特别是后者,往往带有总结一生而具更浓郁的自我感伤意味,像《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们只要把流莺看作李商隐的自比,把流莺的啼鸣看作他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这首诗的含意就非常好解释了。这应该是他回顾、反思和自叹之作。

有论者指出,此诗和商隐早年的《咏蝉》诗“同一机杼”“同一关捩”,都是咏物诗的典范。的确,商隐的咏物诗范围很广,无论小精灵似的蜜蜂蝴蝶或鸳鸯大雁等禽鸟,无论依依傍人的垂柳、朝荣夕悴的槿花或樱桃石榴,也无论是高空的霜月、野外的乱石或室内的屏风帷幕,都能成为寄托其幽思冥想的咏叹对象。

而《流莺》这首诗,更应该称之为象征诗。《咏蝉》诸诗还是把蝉当作客观的咏叹对象,作者本人在诗中是显了身的。①《流莺》不同,诗人的灵魂已完全与流莺合一,诗本身也完全是流莺的声音,而诗人则完全隐身在流莺体中了。从咏物到象征,在寄寓和隐喻的深刻程度上,在艺术表现的隐显曲直上,是多少有些不同的。

还有一首《幽居冬暮》感慨更深,表述却是十分直率而清晰: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倏云暮,颓年寖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是啊,“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李商隐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士,是渴望为国效力的,但时代和社会没有给他机会。现在他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有这份心,也没这把力了。

大中十二年(858)年底,或至迟次年春初——如果把《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认为是大中十三年(859)元宵所作的话——李商隐孤寂而安静地病故在自己家中。

家人收拾他的床铺,在商隐枕边发现一张泪痕斑斑的纸,上面写着一首不知何时完成的、连题目也没有的七律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就是千古名篇,至今脍炙人口的《锦瑟》。

本是无题,按古诗的传统命名法,后人称它为《锦瑟》诗。

这是诗人李商隐泪尽继之以血的绝笔。

《锦瑟》诗显然是诗人反复吟咏斟酌,把百炼钢煅成了绕指柔的一首诗。它文字清通,画面丰富,形象生动,而典实并不偏僻难懂;音韵谐和,朗朗上口,令人一读难忘。如果不是“钻之弥深”,而是就诗论诗,其主旨也颇为明白。那就是诗人在生命的晚期反反复复地“思华年”,从而对平生经历、对曾经的心灵波澜所生起的“无端”无绪、无边无际的“惘然”之感。

但是,人们太爱这首诗,不能满意如此简单的解说,一千多年来,不同的解说纷纷出现。有说这诗所写的锦瑟,乃是令狐家一个丫头;有说这诗是写瑟所奏音乐的四种境界(所谓适怨清和);有说这诗的主题是悼亡,即纪念亡妻的;也有说这诗是商隐为自己诗集作序,描写个人诗歌风格的。还有学者(如清人何焯),一生中反复读李商隐,反复体味《锦瑟》,感受发生变化,早年相信这诗是悼念亡妻,后来又认为是商隐“自伤身世”,等等。众说纷纭,精彩纷呈,足可洋洋洒洒编出一部《锦瑟诗阐释史》来。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酷爱并深研李商隐诗,撰写过多篇论文,尤其是《一篇〈锦瑟〉解人难》《再谈〈锦瑟〉》和《〈锦瑟〉的野狐禅》等系列专题论文,深刻阐发了《锦瑟》的意蕴和美感价值,多方面地提示了解读《锦瑟》这类诗的方法。他说:

一般读者喜爱这首诗、阅读吟哦背诵这首诗,应该说首先还是由于美的吸引。它的意境美,形象美,用事美,语言美,形式美是充满魅力的。其次会着迷于它的惘然之情,它的迷离之境,它的蕴藉之意。

此诗首二句与尾二句其实还是相当明明白白的。有了“思华年”做向导,有了“情惘然”做总结,也就不至于聚讼于庄生望帝沧海蓝田之间了。

王蒙先生不主张死抠典故,却极好地阐说了《锦瑟》诗当中四句的美感和内涵意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神游沧海蓝田,神交明月暖日,神感珠泪玉烟,又寥阔又寂寞,又悲哀(泪嘛)又温暖,又高贵(珠、玉、月、日)又无奈(有泪生烟,都是自在的与无为的啊),又阔大(海、蓝田)又深幽(泪也烟也转瞬逝去也终无用场也)又艳丽,又迷离又生动(孤立地解释中间四句其实是生动的),又阻隔(神秘)又亲切。这是什么呢,当然不是咏田咏海、咏珠咏玉,不是咏瑟咏物,而是咏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精神生活、自己的内心感受……其中不但有庄生望帝,蝴蝶杜鹃,沧海日月珠玉,而且有爱情,有艺术有诗,有生平遭际,有智慧有痛苦有悲哀,其核心是一个情字,所以结得明明白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写惘然之情。

他又说:

“沧海月明珠有泪”,何其阔漠、原始、深情!不知鲛人故事,也会为此句的气象情调所震惊。“蓝田日暖玉生烟”,使震惊近于晕眩的读者又徐徐还阳,舒出了一口气。

他还指出了《锦瑟》诗深奥费解和令读者心灵震撼的原因,是在于结构和意象的跳跃性、跨越性、纵横性:“由锦瑟而弦柱,自是切近。由弦柱而华年,便是跳了一大步……然后庄生望帝,跳到了互不相关的两个人物两段掌故上去了……再跳到沧海那里,诗胆如天,诗心如海,从历史到宇宙,从庄周到望帝,从迷蒙的蝴蝶到春心无已的杜鹃,一下子变成了沧海月明的空镜头,然后一个特写凸出了晶莹的珍珠上的泪迹,你能不悚然吗?你能不感到那样一种神秘乃至神圣的战栗吗?你能不崇拜这时间与空间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端无已吗?

王蒙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对人、对人间世的深刻了解,贴近了《锦瑟》,贴近了李商隐的诗心。他由衷地赞美《锦瑟》是“汉语的奇妙性的例证”,赞叹《锦瑟》是“中华诗词的奇迹”“人类的智力活动、情感运动的难以抗拒的魅力”。①

这无疑也是我们想说的话。(未完待续)

相关小说:时空狂徒覆雨翻云重生之二世祖的悠闲生活总裁的妻子飘香剑雨续冷酷总裁的多病娇妻:绝爱不要再来招惹我绝世仙尊射雕英雄传霸道首席好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