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都市宝庆印记章节

敲开魏源的门

推荐阅读: 夫人每天都在线打脸将进酒首领宰今天也想被咒术师祓除暗黑系暖婚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我在足坛疯狂刷钱系统逼我做皇帝宦妃还朝我投篮实在太准了我的细胞监狱

两扇木门透着历史深处的陈黄色,一围老墙想是承载了太多的风雨,因而显得有点歪斜,但依然倔强地挺立着。门没有上锁,但我还是伸出手,凸起中指关节,轻轻地敲门。这于我,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仪式。不能设想我会猛然推开门一把冲进去,那既是对主人的不敬,也是亵渎了自己肃然的心境。恍惚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魏源似乎已从清朝远游归来,正站在门后,对我含蓄地微笑。

走进院子,抹了抹眼睛,庭院依然空寂,主人想必已上楼重新潜入无垠书山之中。魏源生平对物质享受毫不在意,只要有书在手,就非常满足了——“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挚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后生如我者,蒙他亲自开门,已是莫大的荣耀,又何忍再去打扰他老人家的清修。

在百年前的建筑中轻轻地走动,感觉是一尾小鱼进了江海,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故居两正两横,坐西南,朝东北,木墙瓦顶透着湘西南农家惯有的朴素和实在。这里不是魏源诞生的地方——他自己的住宅已于嘉庆二十四年毁于大火——这是魏源叔父魏辅邦的宅子,与魏源家仅隔一条小石径,规模格局亦相仿。魏源童年时曾在此间楼上私塾读书。本屋被毁后,亦曾借居叔父家。后来他在外中进士,做官,所得喜报、牌匾,都运回家乡陈列于此,以示光耀门庭。因此,把此屋定做是魏源的另一故居,也是名副其实,经得起考据家们的挑剔。其实哪里才算是魏源的真正故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走进魏源的内心世界,把握他那深沉的灵魂,领会他那深刻的思想。要知道,敲开一扇物质的门很容易,敲开一个人的心门却很难,敲开魏源的心门尤其难。

魏源是一个深沉的人。还在孩提时代,他就表现出寡言喜静的独特品质。别的孩子在那里嬉戏打闹,他却独坐一旁,若有所思。沉默并不是痴呆,沉默是为了潜入思想的玄妙境地,在精微的体会中获得深沉的快乐。魏源似乎天生就能进入这种内省之境。在赠给董桂敷的一首诗中他写道:“默好深思还自守”。七个字,就道出了魏源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沉默,是为了更深入地进行思考;这个世界太复杂,变数太多,太难以把握,那么,至少还能坚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这是一个很早就知道自己追求什么的人。像魏源这种寡言深思之人,往往极具恒性,一旦看清了目标,就会毫不动摇地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魏源的方向何在?至少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点,那就是:书本为他一生所爱,思考是他终身所行。

就是在故居右侧的读书楼上,七岁的魏源独居一室,初次感受书本带给他的巨大愉悦。这种愉悦如此之强烈,令幼小的他不肯须臾撤离。在金潭乡老人们的口传中,魏源曾因为迷恋读书,经月不下楼,以至于家中所有的狗都不认识他,在他偶尔出现时一齐对他狂吠。另一则逸闻说的是魏源经常等父母睡熟,偷偷地点上灯,在被底看书。过了很久,他的母亲才发觉此事,担心他年少体弱,苦读伤身,哭了一场。魏源自此才不敢通宵攻书。两年的勤读深思,积聚的能量当然非同小可。魏源由此奠定了最初的自信,甚至对未来有了朦胧的预感。在九岁应童子试时,县令某公于唱名时随口出一联:“杯中含太极”。魏源应声曰:“腹内孕乾坤”。乾坤者,天下也,家国也。魏源的一生,都是在努力孕育一个澄清天下、振兴家国的梦想。为此他以超乎常人的热情和毅力在学习、在积累。十五岁他就开始研究王阳明的心学,对“我心即理”“行则良知”的提法大为激赏。日后魏源顺应时势,强调实践,喊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著名口号,其哲学基础就是肇始于此。二十一岁,魏源入国子监,四方求教,研读今文经学。一个人毕生的事业是与他年轻时代的求学和交游分不开的。魏源牢牢把握住了这一黄金时期:问宋儒之学于理学名家姚敬塘;学《公羊》于今文经学大家刘逢禄;古文则与董桂敷、龚自珍相切磋。有次他得到一册古本《大学》,狂喜之下闭门攻读五十余日。座师汤敦甫担心他卧病在床,备轿前往探视。得到通报的魏源慌忙出门迎接。汤见他蓬头垢面,形同乞丐,大为吃惊。待问明缘由,便叹道:有如此才学,再如此勤学,今后如无所成,当是上天无眼!

然而命运并不垂青这位苦读之士,道光七年,魏源在会试中落榜。并不是他文章写得不好,而是写得太好:广博雄浑,切中时事。然而这等力主“变法”的佳文,落在讲求“中庸”、空谈心性的主考官手里,只能是明珠暗投。苦读经年,名动京师,却未能顺利折桂,魏源不知有多伤心,多绝望。但内向的他只能以沉默来应对,来掩饰内心的挫败感。同时落榜的还有他的好友、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龚自珍。这样的事看起来荒谬,然而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还在发生。许多才华突出的学子仅仅是因为英语不合格就失去读研的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那些专业平庸、只是擅讲洋文的人昂然过关,其内心的感受大概和魏源差不了多少吧。刘逢禄得知此事后,极为叹惋,写下了著名的《题浙江、湖南遗卷》。在诗中他这样描述魏源:“更有无双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精神。尤精选理烁鲍谢,暗中剑气腾龙鳞。”这既是表达对当道埋没人才的不平,又是对学生的勉励和期许。为人师者,总是深含苦心,敏锐如魏源者当然能够领会其中琴音雅意。但刘逢禄不写此诗,魏源就会一蹶不振吗?暂时的失落想必是有的。但别忘了,他是以霸蛮著称的湘人,又是湘人中最有霸蛮精神的“宝牯佬”。跌一跤就永世爬不起来不是魏源的风格。也许这次重大挫折反而激起了他的奋发之气,因为不久以后,魏源编选的一百二十卷的巨著《皇朝经世文编》面世了。

今人皆视《海国图志》为魏源的代表作,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海国图志》的超前思想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看重,更谈不上将他的先进主张付诸实践,反而在海外引起关注,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因此梁启超不无惆怅地将它称为“不龟手之药”。而日本的一位学者则说得更直接:“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用,反为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亦且为清主悲也夫!”甲午之败后,国人才全面领会“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两句话是多么的有洞见。然而一切皆晚,中国的崛起还要推迟几十年。这亦是时代的悲哀,民族的悲哀。而《皇朝经世文编》一出,却以其宏阔的视野、切实的内容和经世致用的主张,引起了忧国忧民之士的广泛关注,很快就风行全国。当时凡讲求实学之人,几乎是人手一册,奉为圭桌。这部书不仅奠定了魏源今文经学大家的地位,更影响了以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批立志于安邦定国的士人。这些未来的朝廷重臣,在日后的施政中,都或多或少地秉承了《皇朝经世文编》的思想,同治中兴才得以成为可能。如果说《海国图志》影响了世界,那么,《皇朝经世文编》就是切切实实影响了当时的中国。

站在空寂的读书楼上,抚摩着眼前古拙厚重的书桌,我突然醒悟:其实魏源的思想就是朴实可爱的湘西南农民们的思想——不做过高之论,直面眼前问题,推崇实践,讲求实效。魏源的行为也就是这些乡亲们的行为——有韧性,不浮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在《学编二》中他提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还使用了一个形象又有点刻薄的比喻:“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崇尚行动,是魏源的一个显著特色,也使他区别于那些高坐在玻璃窗后面营造思想体系的空谈家。他是自己主张的切实履行者。海运代漕,整治盐政,乃道光年间的两大善政,由当时名臣贺长龄、陶澍主持完成,而在背后实际主事的就是魏源。贺、陶两人与魏源相知极深,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绝对的信任。在这一点上,魏源是非常幸运的。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之情,也为了实践《皇朝经世文编》所倡导的经世理念,魏源以一名急先锋的姿态,奔走在神州大地上。为了弄清漕运的弊端,他在大运河做了长期深入的调查,写出了详实可靠的报告,本着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的原则,提出了以商船行海道运粮的办法,将所有反对之议尽数打回。为了盐政的顺利推行,魏源不仅精心设计了票盐法,还以幕僚的身份带头经营票盐,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新法的推行,自己还赚了一笔银子。用这笔钱他在扬州兴建了一处园林。夫人严氏开始还担心大兴土木会招人非议,魏源却认为这是自己劳动所得,赚得正大光明,花得也理直气壮,又何惧他人之言。文章写得漂亮,学问做得地道,又有切实的经世之才,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将“文章经济”四个字高张于屋中而不至于被后人笑为是自吹。

从楼上踩着木阶下来,在略显冷清的厅堂间徘徊,我看到了两副对联。一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这是龚自珍所赠,为世人所熟知,也确实是魏源的形象写照。另一副是“远岫壶觞,庭余花色邀文藻;幽人松竹,座有兰言惬素心”,这是魏源青年时代自撰。作为思想家和经济长才的魏源早为世人所熟知,而作为文学家的魏源却让令人感到有点陌生。也许在人们心目中,很难想象一个长于理性分析的人能够写出感情充沛、文采飞扬的诗文来,而魏源恰好是这样一个理性和感性都非常发达的全才。他的《古微堂文集》笔力雄健,有先秦诸子之风,在当时便与龚自珍比肩,堪为道光年间的古文重镇。而我更喜欢的是他那些描写自然风物的诗作。魏源一生酷爱山水,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自称“唯有耽山情最真”。我始终认为,一个不能够感受自然之美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而出生于湘西南的诗人,往往都有一种深重的山水情结。魏源是这样,车万育是这样,匡国泰也是这样。每当我读到魏源的《三湘棹歌》,心中就生出一种萦绕着莫名惆怅的感动:

“水复山重行未尽,压来七十二峰影。”

“溪行欲尽竹不尽,苍雪纷纷化流水。”

“渔翁晒网鹭晒翅,一潭竹影涵鱼影。”

“远岸青山欲上船,江空月落舟茫然。”

这是纯正的诗句,有着鲜明的形象和饱满的情感。魏源读书之多,当时和后世都没几个人能跟他相比。但他写起山水诗来,很少刻意从书本里挖几句过来给自己撑腰。他有诗人的自信,也有诗人的直观审美能力和语言提纯能力。

诗人往往是狂放不羁的,但魏源一生却沉静内敛。他有愤恨,有不平,却只是默默地把情绪转化为动力,继续前行,去开辟新的道路。这种稳健扎实的作风使他赢得了众多人的信任。阅人无数的林则徐在动身去新疆时将编辑《海国图志》的大业相托付;龚自珍的后人委托魏源编订《定庵文录》《定庵外录》……这些都说明了魏源有种让人倚重的人格魅力。这是一个在人格、学养、识见、文采、才干上都非常杰出的人,却在五十一岁才中进士。尽管他才华卓绝,政绩优良,却仅仅是做到了高邮知州。而他所高度关注的币制改革和黄河改道,却因为无人支持,使他难以再次施展经世的抱负。他有如此不凡的能力,垂危的清朝却吝于多给他一点机会。晚年的魏源,难免有些对世事的感触。他遁入佛门,自称“菩萨戒弟子魏承贯”,可以说是他对现实发泄不满的一种委婉的表示吧。在龚自珍、林则徐这些至交相继去世后,魏源深叹“雅士如林,知音日少”,此后便摒绝交游,心如止水,一心参玄。以儒家人世,以佛道出世,魏源最终还是沿着这条中国士人的传统道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时年六十四岁。死后,家人因魏源喜欢西湖,便葬他于杭州南屏方家峪,让满湖思绪长伴一隅孤坟。

在花木掩映的堂屋和厢房里进出,我更加切实地感到魏源已从西子湖畔悄然归来。是的,一个诗人,终究会返回他的故乡。因为这里是他最初也是最终的家园。唯有在此,他才能够获得彻底的宁静。低头缓步走出故居大门,我站在垅上,看金水河秀气地穿过满野的青黄色稻田。有人在田里劳作,有炊烟轻柔地升起。更远处的群山环抱大地,静默不语。一百九十年前,魏源从这片风景中走出去,然后撼动了世界。今天我们这些后来者,从魏源的门中走出后,是否也想过要做点什么呢?(未完待续)

相关小说:王妃太冷情爱趁时光正好双弦歌步步权谋无下限系统之赤色战神异能少年王我的超级老婆快穿之忠犬有毒异世之大汉风云情动99次:总裁大人饶了我